這是一本講石化產業的書,這個題材一聽就讓人想睡覺,感覺既無聊又龐雜。實際上並非如此。
除了從時間軸剖析臺灣石化產業發展的歷史因緣,作者群(報導者團隊)從廣泛詳實的調查各方行動者。產、官、學、民、工,中油和台塑管理階層、經濟部官員、環保署和環保局、各種專業的學者教授、在地環保團體和抗爭領袖,以及曾在工廠任職的工人等。
我們離不開石化,同時也為石化付出代價,然而現今石化業卻是科技發展必要的體系,未來石化與土地如何共存,則是催生產業轉型的新課題。
《煙囪之島》敘述地球上每個地方在現代化進程中,會遭遇到的人類生存及環境污染息息相關的產業問題,在整體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與少數環境難民罹癌人數與日俱增兩個極端對立的議題中,如何找尋平衡點,似乎是未來田野調查、蹲點採訪後接著要思考的問題。
〖湖畔書樓每週推薦一本好書〗
書名:《煙囪之島:我們與石化共存的兩萬個日子》part 1
作者:房慧真、何榮幸、林雨佑、蔣宜婷
書籍簡介傳送門:
1987年7月臺灣社會才步入解嚴,高雄後勁居民在中油五輕廠展開長達3年2個月的圍廠行動。1994年,台塑六輕在雲林濁水溪出海口動工,臺灣出現大型離島工業區。2011年4月,原定設於彰化大城鄉的國光石化,在全臺關心環境人士的串連下由總統宣布停建。2014年高雄地下管線丙烯外洩造成石化氣爆,造成32人死亡,321人受傷。石化業在臺灣歷史記憶處處留下難以抹滅的記號。
從1968年在美援支持下開始有第一座石化廠以來,石化業在臺灣的近兩萬個日子,每一個轉折都說明石化業是一個特殊而複雜的產業,它的誕生往往帶來龐大經濟利益,但也如一條巨蟒綑綁在煙囪下生活的人民,讓他們窒息,淪為環境難民。
報導者從2015年後勁五輕關廠開始,針對雲林與高雄的石化地帶進行超過3年的追蹤調查,以兼具歷史縱深與前線發展的報導,全景式地勾勒石化業交纏的國際政治經濟、黨國體制、產業路線、民主化與環境運動、公共安全,甚至是最新的空汙與健康風險關聯之辯的科學戰爭。
我們的日常生活仍舊充斥大量石化產品,石化地帶沒有隨著後勁五輕關廠縮小,而是繼續往南移動,遭891根煙囪包圍的大林蒲成為新一代煙囪之島的代表。本書企圖提問,石化汙染難道只能是大風吹的選擇題,還是應該改成是非題,成為可以兼顧人民健康、土地保育與經濟發展的產業?所有生活於臺灣土地的我們,都要共同面對與思考,石化業未來不必然是犧牲的體系,而是催生不斷前進的產業轉型、科學新標準與公民新力量。
B & B Radio幫幫廣播網
《湖畔書樓》(詹弘廷醫生與洪子鑫主持)
台灣時間
首播 週一上午08:00
重播 週一晚間20:00/週二午夜02:00/週六上午08:00/週日晚間22:00
B & B Radio幫幫廣播網
收聽方式:
- 電腦網路收聽:
B & B Radio幫幫廣播網官網,點選「即時收聽ON AIR」進入hi-channel收聽
(收聽連結https://hichannel.hinet.net/radio/index.do?id=1582)
- 手機收聽:
下載「HiNet hichannel廣播」app→下載安裝後,找到並點選「B & B Radio幫幫廣播網」,即可收聽